cht now provides IPv6 for their home broadband subscribers with simple online registration. But since the wifi router they provided doesn't support it, I was wondering if I can simply use the PPPoE on Mac OSX(Yosemite) to get IPv6 going over the wifi as bridge.

It turns out pppd is not setting up inet6 stuff properly. You'll have to provide a script to properly configure it.

The tricky bit is forcibly configure the relevant resolver to use IPv6, as scutil --dns somehow shows they only resolve A records but not AAAA records. Without doing this ping6 resolves properly but browsers can't (probably AF_UNSPEC code path goes through the scutil-managed resolvers)

Continue Reading →

tl;dr: 開放文化基金會與世界銀行合作於 8/21-23 舉辦的資料新聞實戰營 d|Bootcamp Taipei 開放報名,講者來自 Code for Africa、NPR、聯合國、南華早報。

去年我在智利遇到 Code for Africa 的發起人 Justin Arenstein,就發現他們跟其他地方的 civic hacking community 不大一樣,特別著重在讓媒體改變與應用資料,進而透過傳播造成影響。美國 Code for America 的學人(fellowship)計畫是送科技人到政府裡,而在非洲他們則是把科技人送到媒體界,試圖突破與創新,讓更多使用資料、有深度的調查報導能夠問世。

Justin 同時也是由世界銀行集團與 ICFJ 支持的 Data Bootcamp 的發起人,他們從 2012 年起在非洲、南美洲等地,和在地的夥伴合作辦了一系列的「實戰營」:給新聞工作者的資料處理上手課程,期待能促進 Open Data 的廣泛使用的同時,也改善媒體品質。2014 年開始,也開始在亞洲與美國舉辦。世銀集團其實是近年許多 Open Data 組織的幕後推手,從 OKFN 到 ODI 都可以看得到他們的資金身影。而 Data Bootcamp 則是其 Global Media Development Program 支持的 Open Data 需求與參與發展計畫。

第二次在舊金山遇到 Justin 時,他就問我說願不願意協助新加坡的 Data Bootcamp,因次我和慕約就應邀擔任講師。回來後就在想應該在台灣也辦一個類似的活動(與其罵媒體爛,不如試圖改變媒體)。剛好趁著八月的 台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 與 g0v 黑客松擴大舉辦,就衝了(多虧籌辦團隊的 Kirby & Silva)!

本次的 Data Bootcamp Taipei,除了邀請到 Justin 外,還有來自 NPR, 聯合國, 南華早報的重量級國際講者,第一天的訓練課程由國內多位 g0v 重度參與者講師擔綱,皆有許多跨領域溝通合作的經驗,歡迎不會程式的媒體工作者來學如何用資料做報導,第二天與第三天直接到 g0v 黑客松提案挖坑填坑,保證精實!

(活動若有盈餘,將會捐給OCF國際交流計畫g0v大黑客松基金

Disclosure: 我是開放文化基金會現任董事

UPDATE: 因為看到這篇遠見雜誌針對《遠見雜誌》是劉政鴻共犯」的回應,想到本次活動籌辦過程有個小插曲。

我們有一位講者來自 NPR,他回覆我們邀約的時候,問說活動有哪些贊助單位?他們公司政策是,不能拿任何政府或類政府單位的直接資金(本活動合作單位有世銀集團,是被歸類為類政府組織;原本是由他們來負責所有國際講者的旅費),因為如果他們以後要報導相關單位,會有利益衝突的疑慮。另一位原本預計邀請講者,來自美國另一個新聞媒體,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回絕我們的邀約。

其實我對自己從來沒想到會有這個問題感到羞愧,驚呆之餘只好趕快協調其他的資金來源,才讓他順利成行。不過媒體如果沒有這個自知,還振振有詞,會不會太大牌了一點?

《遠見雜誌》業務部秉持新聞媒體該有的正常作業原則,承接各縣市政府業務廣宣專案,都是經過公開透明的合法招標程序,結果也均公開在各中央與地方政府網站上。《遠見雜誌》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跟業務預算絕無關連,經得起外界檢驗。

以本次八仙塵爆事件來說,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及北市府資訊局都提供了傷患資訊與後送追蹤現況,並以資料形式發佈,讓民間製作簡易查詢介面,非常值得肯定。YuTin 用這些資料做的 g0v 版本傷患查詢 上線後八小時,在 facebook 上的貼文在未推廣的狀態下,就有約 30 萬人的觸及。

常看到有人轉 #g0v 貼文時,有兩種反應:一是政府怎沒作?二是 g0v 好有效率。其實這是迷思,在新的官民合作生態中,這種二元陳述已無法說明真實面貌。以急診即時看板來說,釋出原始資料的是政府及各醫院,但不便綜覽。民間社群能做的,是用接...

Posted by Hsiao-wei Chiu on Sunday, June 28, 2015


但是對於整體事件而言,政府在資訊的公布上仍然是不及格的(其實我認為是零分),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一堆人說「政府怎麼沒做、g0v 好有效率」,我想趁這個機會探討為什麼會如此,也給相關單位參考。

Continue Reading →

經過三小時,已經有超過 600 人參與,不意外地大致分成 "偏向" 廢除死刑與維持死刑兩大群體:https://pol.is/5ff6k6axem
(UPDATE: 經過 24小時,已經有超過 1500 人參與,有超過四百則看法,也被引用至蘋果新聞,只是這標題實在是... )

(先筆記一下,有空想寫一篇為什麼在看過各種線上意見系統後,覺得 Polis 是這個時代重要的發明)

Continue Reading →

因為被問到:

「民間開放資料組織越活躍,正意味著政府開放資料的幅度越保守。」g0v零時政府組織發起人之一高嘉良在一場演講中説道。你認為..... 』

讓我滿頭霧水,我何時說過這句話?我有在任何場合針對 g0v 的活躍多做說明的話,都是解釋過去十幾年來台灣開放源碼社群所累積的能量。

原來是該採訪者引用數位時代中的引言,其中似乎又引用ITHome 不想要的全球第一名一文:

不過,高嘉良在演講中卻自嘲著地說,沒有出國比賽還真不知道自己是第一名。因為這個民間開放資料組織越活躍,正意味著政府開放資料的幅度越保守。正因為政府作得不好,才讓民間團體這麼活躍,因此,這個全球第一名,並非是人人想要的第一名。

其中只有第一句是我說的,後面應該是該文作者的演繹,但讀起來好像就變成都是我說的了,然後是後面那一句被引用。

好在有錄影逐字稿,不然根據陳景星的秘訣:『我說我們要學毛澤東,他講過一句話:「謊話講一百遍變真話。」』,再被引用下去可能我自己都以為我有這麼說了。(突然懷疑起毛澤東是否真的有說過這句話?)

連寫了兩篇 PoplusCon 相關的,不過好像還沒詳細解釋到底 Poplus 是在幹嘛的。

#Popluscon
(photo by Fundación Ciudadano Inteligente)

全世界各地都有像是 g0v.tw, MySociety, Ciudadano Inteligente 這類的團體,做出許多公民監督政府的工具。但雖然專案是開放源碼,卻因為各地的政府體制、制度都不同,造成軟體難以直接整套移植。譬如說,英國的國會是兩院制,台灣只有立法院,因此要把 TheyWorkForYou.com 英國國會監督網站直接移植過來,就會遇到很多障礙。

Poplus 社群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把很多共用元件獨立出來,好比說「人物、組織、角色」關係資料庫 - PopIt, 「寫信給某人」 - WriteIt。如此一來,各地團體要建立監督平台時,可以把這些小元件兜起來,不用從零開始。像是 g0v 國會大代誌中,令世界驚艷的法律提案修正對照,也正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元件,摩洛哥、阿根廷等地的朋友,都表示有興趣套用進他們目前的國會監督網站。

這次在智利的 PoplusCon,就是匯集了來自近 30 個國家的公民黑客,商討如何更有效率地做這樣的事情、哪些元件是大家需要的,並試圖制定相關標準。譬如「國會投票紀錄」就有非常長的討論,因為每個國家不同。像台灣的記名投票,就是按表決器。有些國家會有議員作為計票員,然後其他議員要走過「贊成」及「反對」的門(對,要起來走動,過一個實體的門)。

g0v 立委投票指南的 johnny 也在遠端分享目前台灣已經處理好的投票資料,長什麼樣,有哪些特例等等。一旦大家決定好一個能符合各國各種需求的標準,建構在這個標準上的應用,譬如 Kirby 做的投票紀錄顯示 ,或其他更複雜的分析軟體,就可以直接套用在各國資料上,不必再經過痛苦的資料轉換。

那麼這個會議是如何進行的呢? unconference! 其實就是大家拿便利貼,把想分享或有興趣的主題貼在牆上,然後把相似的題目放在一起,找一間會議室,就開始討論了!主辦單位很貼心的安排了工作人員幫每個 session 速記,所有的筆記都在 popluscon.hackpad.com

因為與會人士都是實際有在處理相關資訊或問題的,因此討論起來非常有效率,前面提到的投票標準,在會議結束後不久就已經有草案了。在我負責的 session 中,討論關於國會文書的一些標準時,我問了與會的十來位:「有誰有在處理國會議案文書的?」,所有人都舉手了!

另一個 session 是 openspending 的發起人之一 pudo 主持,討論如何讓處理預算類資料的軟體也元件化,我也展示了 budget.g0v.tw 的泡泡圖。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元件可以稱為 Poplus 元件呢?初步的共識是:

  • Poplus Components are small pieces of software which provide functionality for civic or democratic websites.
  • Each Component solves a single problem.
  • They are built to work in any country, making minimal assumptions about location.
  • They are open source and free for anyone to use.
  • They slot into any website, and may also inter-operate.

當然,除了技術之外,這也是個分享與學習各地經驗的好地方。My Society 的創辦人 Tom 特別提到,以色列跟台灣是兩個公民黑客社群極為蓬勃的地方,也大力推薦《零時政府的第一年》(中文版)一文。

如果你有興趣幫忙把目前 g0v 的成果推向國際,讓國際社群都能受惠,歡迎一起來 google groupsg0v irc!也歡迎每個月幫忙把 g0v 公報彙整翻譯成英文,讓大家知道我們做了哪些事情。

"We’re not here to change government websites, we’re here to change government"
                                               -- Mike Bracken, UK GDS Director

這次在智利的 PoplusCon 遇到 Tom Steinberg (廢話,他是主辦單位之一 My Society 的總監), Tom 之前也跑到 g0v irc,我們在會後的 Party 聊了好一陣子,話題從社群、動民主到如何實際造成政府改變。

英國內閣在 2011 年成立政府數位服務團隊 (Government Digital Service),年薪 14 萬英鎊的負責人正是 My Society 的另外一位共同創辦人 Mike Bracken, 而 My Society 正是世界上做國會監督網站的始祖,可以說最後把人成功送入甲方。從 2014 年 4 月起,英國政府所有單位提供的數位服務,都需要符合 26 個準則,其中包括:所有新開發的軟體都以 open source 釋出,有例外的話需要說明為何不釋出。

軟體界對 UK GDS 並不陌生,大家提到就會說「喔他們用 GOV.UK 這樣無聊的政府網站,跌破大家眼鏡獲得了設計大獎」,或者「喔他們把政府網站與架構通通都 open source 放在 github 上,超酷」

Tom 說到,在那些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 GDS 最重要的,是對政府的所有 IT 計畫有否決權,如上個月否決了邊境控管系統的專案,而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影響力。而要達到這一步之前,要得罪非常多人,開除非常多人(不見得是真的開除,而是冷凍調走保守的阻礙之類)。2012/13 會計年度,GDS 幫政府省下 5 億英鎊的費用。雖然佔英國該年總預算約 6820 億英鎊的 0.1% 都不到,但是就足夠讓這個團隊說話有份量。喔,還有辦公室要離其他政府機關遠一點。

台灣在一連串 eTag、戶政系統悲劇後,系統性的改革是迫切的。

英國 MySociety 與智利 Ciudadano Inteligente 數個月前共同發起了 Poplus 專案,希望共同開發各種公民參與的開源元件,讓世界各地的 NGO 都可重複使用。這幾天在智利聖地牙哥舉辦 PoplusConf,共有來自 28 個國家的參與者,我也因為發起 g0v.tw 的關係受邀參加,並在後天負責一個 Session 介紹立法院相關的專案,以及接下來希望做的共同法律提案系統。

IMAG1111.jpg

今天一到大會訂的飯店後,就衝去智利數位人權協會,亂入了一群人的會議,主要討論各種 Power Mapping 揭露權力(金流、關係、利益衝突自動偵測)等的專案,如何合作、創建共用的標準;英國的 @opencorporates founder 也 skype 加入討論。我順便介紹了一下最近台
NGO 與 @ronnywang/@kiang/@ctiml/@lackneets 等人接力完成的開放政治獻金專案,看之後有沒有機會變成 turbo 版的 Tabula,專門處理圖檔類的表格。

本日其他閒聊:

  • 和 opennorth/popolo 的 James 相認、和 CfA 的 Lynn 相認、遇到來自馬來西亞的 Chee Leong (我們兩個亞洲人應該是飛最遠的)
  • 遇到 okfn.de 的 Stefen, 他說「你們那個 g0v.asia 上的故事我有看喔,實在有趣了,可是太長了吧!」
  • LittleSis(老大哥的相反,就是小妹?!): 這個做的非常好,有一個共用 Database, 然後可以自己畫些人物、事件關係,用來說故事。
  • Grano: 另一個人物、組織關係維護平台。(和 adhocracy 同作者)
  • E-democracySteve 說他們有個兩萬人的 local 線上社群,我提到最近台灣出現了小蜜蜂戰隊,打算反攻非數位世代,他覺得超嗨的,因為目前比較沒看到這種數位世代大規模反攻和實體接觸的例子。

(因為前幾天被懷疑我是搭飛機來喝酒的,還是趕快寫一下流水帳好了 ;)

I wanted to see what bills are popular on Congress Matters, the congress-done-right site g0v.tw developed. Since it's a modern angularjs site accessing the Congress API, there's no traditional counter on the server side. But luckily google analytics is sort of that counter-as-a-service that we (and probably everyone) already use. Since all we care about is metrics under the /bills path, the analytics api can also do the filtering for us.

Danny Su wrote about Accessing Google API using Service Account, which can be further simplified: (in LiveScript, admire the elegance of backcalls escaping from the callback pyramid of doom)

jwt = new googleapis.auth.JWT do
  SERVICE_ACCOUNT_EMAIL
  KEYFILE_PEM
  null
  ['https://www.googleapis.com/auth/analytics.readonly']

err, client <- googleapis.discover 'analytics', 'v3' .execute

err, result <- jwt.authorize
console.log result

err, result <- client.analytics.data.ga.get do
  'ids': 'ga:XXXXXX'
  'start-date': '2014-01-21'
  'end-date': '2014-01-30'
  'metrics': 'ga:visits'
  'dimensions': 'ga:pagePathLevel2'
  'sort': '-ga:visits'
  'filters': 'ga:pagePathLevel1==/bills/'
  'max-results': 25
.with-auth-client jwt
.execute
if err
  console.log 'Error', err
console.log result

Note that you do have to add the service account to all levels of the three analytics access control (account, resource, view)

BTW, this week's popular is the Social Enterprise Incorporation Act and the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Act Amendment. Check out the bill diff!

今年因為 g0v.tw 由 Kirby 受邀至 TEDxTaipei 分享,有幸參加 TEDxTaipei 2013 的活動。

過去十年參加的 conference 幾乎都是技術相關的,不管是國內的 osdc.tw, coscup,或國外的 YAPC::*, OSCON 等,因此或許能以與會者角度做個比較,也許兩邊都有東西可以學習或 food for thought。也許 ConCom 也可以邀請非 open-source 的 conference 來參與經驗分享?

活動跟場地規劃其實有不少小地方有進步的空間:

  • 名牌是單面的,因此入場檢查常常要自己翻到正面。現在蠻多 conference 其實都是印兩面,避免這個困擾。
  • 領餐動線有點問題(印象中 coscup、osdc.tw 都有四個以上發餐點)、咖啡也是(雖然非常值得等待!)
  • 每處垃圾桶沒有分類,除了餐盒回收時的垃圾桶(但也有動線問題,變成回收也大排長龍)
  • 每個人都發瓶裝水.... 呃,應該最多發一瓶然後提供飲水機吧
  • 我是第一天中午後到的,下午議程似乎因為上午 delay 四十分鐘,但是大會並沒有持續廣播更新訊息。因為隨時可能有人才剛進來,這類突發狀況應該要至少每十分鐘重複廣播,或者直接投影出來,讓大家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什麼時候會有下一個議程。

不過當然也有 Tech conferences 可以學習的地方:

  • 前排貴賓席、講者席(好像 osdc 有,但 coscup 沒有)
  • Accupass 有 qrcode 報到機,KKTIX 要加油一下!不過第一天早上的報到高峰時段我還沒到,感覺入口有點小,不知道報到是否流暢?
  • 主持串場的部份可以更活潑
  • Real coffee!!

(不過我猜測本會議人均成本可能是 coscup 的三倍以上)

議程方面:

  • 多個主題都是少年時被人認定不成材、然後翻轉的故事,因此告訴聽眾要對肯定身邊的人或下一代、不要受限於既有價值。當然主題是「翻轉」,難免講者選同質的概念。
  • 蠻多講的都是過去的故事或經驗,現在正在進行的新東西、新概念、新做法所佔的比例有限,因此雖然講者素質很棒、故事好聽令人感動,但有點像是勵志故事馬拉松。
  • 短講也許可以採用 lightning talk 形式。
  • 葉丙成教授的 talk 是個人覺得最棒的,令人想知道上台前喝的是什麼酒。

其他觀察:

  • 會眾名牌並沒有名字、組織等。感覺還是比較聽演講,沒有特別鼓勵會眾 engage。
  • 不過因為性質的關係,領域較廣,又只有一個 track,也許會眾比較難有 hallway session。(雖然技術會議領域也常常是天南地北差很遠,但是講幾句總是還有共通的話題或文化背景)
  • 技術會議的通常會有 speaker dinner 讓講者及主辦單位、贊助者交流,TEDxTaipei 則是以 welcome party 的形式(入場者不限)

當然以上很多可能是活動性質或華山場地的限制,也許不是那麼容易做的更好;綜合講者素質、硬體設施,無庸置疑的,TEDxTaipei 在各個面向都是一個高品質跟高質感的活動,感謝主辦單位與工作人員!